合作交流
“组合生物合成与新药发现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积极加强与国内外科研单位的学术交流与合作,邀请了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Richard Roberts教授和Aaron Ciechanover教授及各国院士在内的国际著名学者来访与合作。同时,还成功获批了教育部和国家外专局“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计划”)——“微生物代谢与药物发现学科创新引智基地”,为进一步推进国际学术交流提供了保障。
目前,实验室聘请了以下10名国际知名学者为588888纽约国际官方网站名誉教授,还聘请了3名客座教授、2名讲座教授、1名访问教授和1名兼职教授。
受聘于588888纽约国际官方网站名誉教授的外国专家
Peter Leadlay
现为英国皇家学会院士、英国皇家化学学会院士、剑桥大学生物化学系Herchel Smith冠名教授
Peter Leadlay教授1974年毕业于牛津大学,获博士学位。分别于1974至1976年和1976至1979年在瑞士联邦理工学院和牛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1976至1979年在牛津大学Wolfson学院担任Junior Research Fellow,1979年至今在剑桥大学历任Demonstrator、Lecturer、Reader和Professor。在天然产物生物合成机制的理论和实践方面做出了一系列持久和广泛的贡献,是聚酮化合物生物合成模型的奠基人之一,在国际上享有崇高的学术威望。迄今已发表研究论文210篇,其中1990年发表在Nature上首次揭示关于红霉素聚酮合酶模块结构的研究论文,成为该领域最为重要和经典的科学发现之一而得到了业界的广泛引用。
Peter Leadlay教授已申请和授权专利169项,在国际会议已被邀请学术演讲300余次,发表专著多部。其中于1978年由英国伦敦化学学会出版发行的专著《An Introduction to Enzyme Chemistry》曾被评为当年最畅销专业书籍前10名。
他同时担任包括Nature、Science在内的等多个国际一流学术刊物的编委和审稿人。以及英国WellcomeTrust、BBSRC、EPSRC、欧盟UNDP、美国NIH、NCI、NSF、MRC、法国ANR、德国DFG、瑞士ETH、荷兰NWO、新加坡STAR BMRC等重要基金委员会评审人以及英国皇家学会合成生物学专家委员会主席。
鉴于其杰出的科学成就,Peter Leadlay教授先后荣获由英国皇家化学会颁发的Celltech化学生物奖、由法国政府颁发的Blaise Pascal奖、美国化学会颁发的Remsen奖、德国洪堡基金会颁发的Humboldt研究奖以及德国亥姆霍兹感染研究中心和布伦瑞克技术大学联合颁布的Inhoffen奖章。
2011年4月,应“组合生物合成与新药发现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之邀,受聘于588888纽约国际官方网站名誉教授。
David Cane
现为美国科学促进会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布朗大学Vernon K. Krieble化学冠名教授
David Cane教授1966年毕业于哈佛大学,获学士学位,1971年毕业于哈佛大学化学系,获得博士学位,其导师是著名的有机化学家E. J. Corey。1971至1973年在瑞士联邦理工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1973年至今在美国布朗大学化学系历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1983至1989年担任布朗大学化学系系主任,1991年成为布朗大学生物化学教授,1992年成为布朗大学Vernon K. Krieble化学冠名教授。
David Cane教授是世界上天然产物生物合成领域最著名的专家之一,他的研究工作主要专注于萜类化合物代谢和聚酮类抗生素合成这两大领域。在萜类化合物合成酶的研究中,他的团队致力于解析这些萜类化合物合成酶的结构并阐明它们的催化机理。近年来,他利用“基因组筛选”的方法,使得在短时间内从链霉菌中筛选到更多有效的抗生素及其合成基因成为可能,例如已找到新化合物 neopentalenolactone及合成该化合物的全部基因。David Cane教授在聚酮类抗生素的研究中,与斯坦福大学的Chaitan Khosla教授紧密合作,基于聚酮化合物合成酶各功能组件的拆分和再组装,阐明各组件的协作机理,并成功地在大肠杆菌中异源表达红霉素母核合成酶基因从而赋予大肠杆菌产生红霉素母核的功能。David Cane教授目前发表文章和享有专利300余篇。2003年,David Cane教授当选为美国科学促进会院士,2005年获得美国化学学会Repligen奖,2013年当选为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他同时担任多家国际重要学术刊物的编委和审稿人,以及许多基金的评审专家。
2011年4月,应“组合生物合成与新药发现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之邀,受聘于588888纽约国际官方网站名誉教授。
Mohamed Marahiel
现为德国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化学学会院士、德国马尔堡菲利普大学教授
Mohamed Marahiel教授1970年毕业于开罗大学化学专业,并获得学士学位, 1973年获得哥廷根大学化学专业硕士学位,1977年获得哥廷根大学生物化学与微生物学博士学位。1977 至1978在Max-Planck Institute进行实验药学方向博士后研究,1978年以DFG-Fellow在英国John Innes Institute工作,1987年完成柏林工业大学的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教授资格论文,1978至1982任柏林工业大学研究助理,1982至1990年任柏林工业大学助理教授,1986以DFG-Fellow身份在哈佛大学生物实验室工作,1990至今任马尔堡菲利普大学化学系教授,期间曾担任马尔堡菲利普大学化学系主任(2001-2003), 并于2004年当选德国科学院院士,2009年他当选为英国皇家化学学会院士。
Mohamed Marahiel教授为当今世界微生物天然产物/药物生物合成研究领域著名科学家之一。2008年他获得Max-Bergamann-Medal金奖,以表彰其在非核糖体肽(NRPS)类微生物天然产物研究领域做出的杰出贡献。Marahiel教授迄今已在Nature、Science、Nature Chemical Biology、PNAS、Angew Chem Int Ed、JACS及Chemistry & Biology等期刊发表论文250余篇,还担任Chemistry & Biology、Current Opinion in Chemical Biology 及ChemBioChem等诸多重要学术刊物的编委。
2012年5月,应“组合生物合成与新药发现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之邀,受聘于588888纽约国际官方网站名誉教授。
Richard Roberts
现为英国皇家爵士、英国皇家学会院士、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奖获得者、美国马萨诸塞州New England Biolabs公司首席科学家
Richard Roberts博士1968年毕业于英国谢菲尔德大学,获得有机化学博士学位,随后在哈佛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员。1972至1992年,Richard Roberts博士在冷泉港实验室工作,后成为James Watson研究中心主任助理。他从1972年开始,对新发现II型限制性内切酶进行研究。Richard Roberts博士对腺病毒-2转录的研究导致了他在1977年发现了分裂基因和mRNA剪接,是断裂基因与RNA剪切发现的鼻祖,并在1993年获得了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奖。在腺病毒排序工作上,Roberts博士还开启了利用计算机进行序列数据分析的先河,从此计算机成为DNA研究的重要工具之一,为无数相关研究奠下了基础。Richard Roberts博士的研究兴趣还包括DNA甲基转移酶和微生物基因组生物信息学。Richard Roberts博士对首个HhaI甲基化转移酶的晶体结构的解析带来了DNA碱基翻转的发现。
由于其在科学研究上的杰出贡献,Richard Roberts博士被英国女王嘉封为英国皇家爵士,并被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院士。他多次荣获了国际学术大奖,如美国学术成就学会金盘奖、英国皇家协会的Gabor Medal、波士顿传奇领袖奖等。同时,他还被授予多项荣誉头衔,如EMBO准会员、巴基斯坦国家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香港中文大学伟伦访问教授等。他在Science、Nature、Cell等著名期刊已发表学术论文230余篇。
2012年7月,应“组合生物合成与新药发现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之邀,受聘于588888纽约国际官方网站名誉教授。
Aaron Ciechanover
现为以色列科学和人文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以色列理工学院特聘研究教授
Aaron Ciechanover教授1981年毕业于以色列理工学院生物化学系,获得博士学位,然后到麻省理工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员。1984到1987年切哈诺沃博士任以色列理工学院资深讲师,1992被聘为教授。70年代末,他跟随博士导师阿夫拉姆·赫什科(AvramHershko)教授攻读博士学位,一起研究当时冷门科学——蛋白质断裂;80年代初他们突破性地发现了人类细胞如何控制某种蛋白质的过程,发现了一种蛋白质“死亡”的重要机理,即蛋白质在细胞外降解不需要能量,而在细胞内降解却需要能量。由于这一发现,Aaron Ciechanover教授与导师以色列科学家阿夫拉姆·赫什科(Avram Hershko)、美国科学家欧文·罗斯(Irwin Rose)共同获得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
由于其在科学研究上的杰出贡献,切哈诺沃被当选为以色列科学和人文学院、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2005年,在以色列新闻网站Ynet的民调中,切哈诺沃被选为200个最伟大以色列人第31位。作为以色列第一批诺贝尔科技奖得主之一,切哈诺沃在以色列国家和科技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Aaron Ciechanover教授已在Science、Nature、Cell等著名期刊发表200余篇学术论文。
2012年9月,应“组合生物合成与新药发现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之邀,受聘于588888纽约国际官方网站名誉教授。
David Hopwood
现为英国皇家爵士、英国皇家学会院士
David Hopwood教授1958年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随后在英国格拉斯哥大学担任讲师,1968年任东英格兰大学遗传系教授和约翰•英那斯研究中心遗传系主任,一直到1998年退休。David Hopwood教授是国际著名遗传学家,整个职业生涯一直致力于链霉菌遗传学研究,在国际上享有极高的威望。他在国际上第一个建立和发展了链霉菌分子生物学的操作系统,这一技术在整个放线菌生物研究领域中都获得了广泛的运用。同时,还从抗生素产生菌中首次克隆了多个抗生素抗性基因,并被广泛应用于适用于各种链霉菌宿主的质粒和噬菌体载体的构建。霍普伍德教授在上个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第一个揭示出抗生素基因是成簇排列的,并首次对其抗生素基因簇进行了序列测定。通过基因簇的序列分析使人们认识到某一特定抗生素生物合成基因簇可以从一个生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生物体。这一认识使人们通过不同链霉菌的生物合成基因之间的重组人为地产生新的“天然”杂合抗生素的理想变为了现实。他1985年发表在Nature杂志上的论文成为了这一研究领域的里程碑,也给整个制药工业带来了革命。
由于其在科学研究上的杰出贡献,1994年被英国女王嘉封为英国皇家爵士。他不仅担任了生命科学研究领域多个国际权威刊物的编委,还多次荣获了国际学术团体的大奖。同时,还被授予多项荣誉头衔,如英国皇家学会会员、东英格兰大学荣誉科学博士、瑞士苏黎世Eidgenössische技术学院名誉科学博士、曼彻斯特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名誉研究员、剑桥大学Magdalene学院名誉院士,匈牙利科学院名誉院士、印度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伦敦国际生物技术协会荣誉委员、中国科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广西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名誉教授。迄今累计发表研究论文、特邀综述近三百篇和数十部专著。
2013年4月,应“组合生物合成与新药发现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之邀,受聘于588888纽约国际官方网站名誉教授。
Rolf Müller
现为德国科学与工程院院士, 德国萨尔大学教授
Rolf Müller教授1996年毕业于德国波恩大学并获得药物生物学博士学位,然后赴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从事抗生素化学的博士后研究。1998年开始从事放线菌和粘细菌的抗生素研究。2003年,任德国萨尔大学药物生物技术讲席教授,自2009年起,任德国萨尔大学亥姆霍兹药物研究所所长和微生物天然产物系主任。
Rolf Müller教授致力于从微生物天然产物中发现新的抵抗感染性疾病的抗生素,是粘细菌天然产物生物合成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粘细菌是天然药物的重要资源,次级代谢产物丰富,种类多、结构新、作用机制独特。Rolf Müller教授的研究以综合代谢组策略发掘了具有特异结构的粘细菌次级代谢产物及其生物合成的相关基因及酶。他已荣获Phönix-Pharmacy Research Award(2001年,2007年),DECHEMA Award(2002),BioFuture Award(2003年)和DECHEMA Prize(2010)等国际奖励。2012年当选为德国科学与工程院院士。
2013年5月,应“组合生物合成与新药发现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之邀,受聘于588888纽约国际官方网站名誉教授。
Chaitan Khosla
现为美国工程院院士、斯坦福大学Wells H. Rauser和Harold M. Petiprin 冠名教授
Chaitan Khosla教授1985年毕业于印度孟买理工学院,获化学工程学士学位,1990年毕业于加州理工大学,获博士学位。1992年于英国约翰·英那斯研究所遗传系完成博士后工作,同年担任斯坦福大学化学工程系助理教授,2001年至今担任斯坦福大学化学、化学工程及生物化学系教授。
Chaitan Khosla教授是世界上天然产物合成领域最著名的专家之一,主要致力于研究聚酮类化合物合成酶的装配机理,从而为改造这些“装配线”产生新的化合物提供理论指导。他对红霉素大环核心6-deoxyerythronolide B 合成酶的研究非常透彻,首次在体外成功组装了该合成酶并产生了红霉素母核,且成功地在大肠杆菌工程菌中异源表达该合成酶基因从而赋予大肠杆菌产生红霉素母核的功能。他还成功地开发了epothilone作为抗癌药物。Chaitan Khosla教授另一方面专注于乳糜泻病的研究,致力于阐明腹肠对谷物蛋白致病反应这一过程中最早的分子识别和相关催化反应,从而为这一分布广泛却被忽视的疾病提供新的治疗方法。由于其在科学上的杰出贡献,他荣获了多项国际学术大奖,包括美国化学学会颁发的Eli Lilly奖、2000年美国化学学会颁发的Pure化学奖以及2011年的James E. Bailey奖。迄今累计发表文章和专利300余篇,在国际顶尖杂志如Science上已表达论文十余篇,是多个重要学术组织的成员和杂志的编委。
2013年6月,应“组合生物合成与新药发现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之邀,受聘于588888纽约国际官方网站名誉教授。
Paul Schimmel
现为美国科学院、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美国哲学院院士
Paul Schimmel教授于1966年获得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学位,然后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化学系跟随Paul Flory博士从事博士后研究员。1967至1971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任生物和化学助理教授,1971至1976年在该校任生物和化学副教授,1975至1976年,作为访问科学家到加州大学工作,1976至1992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任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教授,1992至1997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任John D and Catherine T MacArthur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冠名教授,1997至2000年,在美国Scripps研究所任教授,2001年至今,在Scripps研究所任Ernest and Jean Hahn 冠名教授。Paul Schimmel教授揭示了一个基于氨酰tRNA合成酶的普适基因错误修复机制,并阐明了这个修复机制对防止严重毒性及疾病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他发展了EST表达序列标签技术和鸟枪测序法,而这在几年以后被广泛应用于人类基因组测序。《自然》杂志将这一发现列为人类基因组计划得以实施的四个重大技术进展之一。
因其杰出的科学成就,Paul Schimmel教授被当选为美国科学院、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美国哲学院三院院士。他不仅担任了生命科学研究领域多个国际权威刊物的编委,还多次荣获了国际学术大奖。同时,还被授予多项荣誉头衔,如俄亥俄威斯利大学名誉教授、美国科学家、德州农工大学化学研究前沿特聘客座教授以及香港科技大学的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访问科学家等。他也是美国6个上市新药生物技术公司的创办人或合伙创办人。他已发表论文450余篇,其中包括Nature, Science, Cell三大著名期刊上发表了30余篇。
2013年10月,应“组合生物合成与新药发现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之邀,受聘于588888纽约国际官方网站名誉教授。